硕果同享共奔富裕之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述评之二
发布时间:2024-08-16 15:56:23 作者:包头热力
日光鼎盛,稀土高新区卧龙包头永磁电机产业园项目建设现场,塔吊旋转、机械轰鸣,一座座现代化厂房拔地而起,工人们全力以赴抢抓工程节点,全力向10月底完成厂房建设的目标冲刺。
午后时分,agv小车正运输着加料桶穿梭在车间过道,操作人员通过单晶炉观察窗观察引晶情况……晶硅企业各车间的不同工段都在加紧生产。
夜幕降临,一场“41°固阳献”后备箱集市如期举行,十几家本土企业携带数百种商品,在人流如织的商业街区向广大市民展示着固阳的优质产品。
晨曦微露,中蒙货运通道上,满载煤炭的货车穿梭往来,联检大楼内,通关的人们身影交织,满都拉口岸在繁忙中迎来了新的一天……
一处处建设工地热火朝天,一幕幕消费场景烟火升腾,这是包头寻常普通的一天,每一瞬,都映射着我市各族群众共同拼搏的身影。
2023年,全市gdp总量达到4263.9亿元、增长10.2%,在全国百强城市中增速位列第一,总量前进了9位,达到第72位,自2021年以来三年前进了31位。
2024年上半年,包头市地区生产总值(gdp)实现2252.3亿元,同比增长8.7%,增速全区第一,在全国百强城市中保持第一……
经济运行逐季向好,gdp增速再创新高,这是包头一张张量质齐升的发展答卷,每一页,都凝结着各民族团结协作的硕果。
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类问题的基础,在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包头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紧密结合自治区党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和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的具体要求,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立足地区特色实际,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推动项目建设,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双招双引力度,加快产业升级步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经济社会全面高质量发展,让各民族群众共享经济发展的丰硕成果。
以产业兴城 扛国家重任
1959年,内蒙古第一炉铁水从包钢一号高炉流出,开创了新中国民族地区工业发展的先河,“齐心协力建包钢”的历史佳话也流传至今。
进入新时代,包头赓续“齐心协力建包钢”红色血脉,积极把宝贵的精神财富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动力,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扛起地区重担,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各族群众,续写各民族守望相助、团结进步新篇章。
承关怀而奋起,铭嘱托而前行。
“两个稀土基地”抢抓机遇。一年来,包头举全市之力,组建工作专班、编制扶持政策、制定任务清单,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决心,推动“两个稀土基地”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一年多来我们铆足干劲推动稀土产业提速增效,2023年包头稀土产业实现产值800亿元,增长18%,2024年上半年,稀土产业增加值增长32.6%。我们聚焦建设全国最大稀土新材料基地,持续扩大产业优势,全国综合实力前十强磁材料企业8家落户包头、稀土新材料产能全国第一。我们聚焦建设全球领先的稀土应用基地,大力发展稀土永磁电机产业,目前已落户企业13家,其中全国最大、全球第二的永磁电机制造企业卧龙集团已正式开工建设,年内就能竣工投产。
“世界绿色硅都”稳步发展。我市积极利用自身资源优势,以晶硅光伏产业为重点发展领域,致力于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市场适应性,把握行业发展新机遇。目前,我市已聚集40多家晶硅企业,其中头部企业13家,形成工业硅至组件的完整产业链。2023年,包头的多晶硅、单晶硅、切片、电池片、组件产能分别占到全国的30%、35%、10%、5%、5%,2024年上半年,晶硅光伏产业增加值增长31.6%。
风电装备制造蓬勃发展。包头抢抓新能源发展的重大机遇,全力把风电装备制造打造成为继稀土和光伏之后第三个旗帜型产业集群,努力建设产业链最完整、技术最先进、产业配套最齐全、辐射带动力最强的全国重要的陆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目前,已集聚风电装备企业14家,全国前五的整机制造企业有4家落户包头。2023年实现产值94亿元,2024年上半年,陆上风电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50.1%。
与此同时,各旗县区的大项目好项目也如同一根根坚实的桩基,为我市经济的繁荣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纬景储能科技有限公司3gw锌铁液流电池(包头)智造基地项目施工现场热火朝天
大项目上新——5月18日,纬景储能3gw锌铁液流电池(包头)智造基地项目开工仪式在包头装备制造产业园区举行。项目建设标志着内蒙古先进液流电池产业取得新突破,填补了我市在长时储能技术领域的空白。
新项目投产——7月21日,年产12万吨镧铈应用稀土新材料转化基地项目竣工典礼仪式在包头市安德稀耐新材料有限公司举行。该项目利用包头稀土以及工业固废资源优势,在行业内率先开发出稀土复合高导热压入料、稀土复合隔热压入料等数十种稀土耐火功能产品,解决了当前工业企业高温窑炉节能降耗等难题,全线达产后,预计可实现年销售收入5亿元,解决就业岗位300人。
……......
项目建设是经济工作的重点,包头市坚持“两新”导向,强化增量意识,以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衡量检验招商引资是不是抓实了、用新增规上企业衡量检验项目建设是不是抓成了,把一块块空地变成了建设工地,把一个个建设工地变成了能够创造价值的企业。2024年,全市计划实施政府投资5000万元、企业投资亿元以上重大项目628个。
时光荏苒,记忆犹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内蒙古高度重视、亲切关怀。当下的包头,正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忠诚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包头作出的“一个创新、三个实现”重要指示,发挥旗帜型产业集群“主引擎”,以重大项目持续赋能,为全国发展大局贡献更多包头力量。
集创新动能 闯发展新路
0.1立方厘米,包头能做什么?在包头江馨微电机科技有限公司的稀土新材料智能数字化工厂,一个个0.1立方厘米的音圈马达被生产出来,帮助镜头实现自动变焦,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工业类摄像头等高科技微机电系统技术领域。
内蒙古金鄂博氟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建设现场
从空中俯瞰坐落于白云鄂博矿区的内蒙古金鄂博氟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纵横交错的大道、高耸入云的塔吊、往来穿梭的工程车辆和整齐划一的厂房,一块小小的萤石正在这里绽放出闪耀的光芒。
仰望内蒙古北重集团试验基地的上空,一架架无人机迎风起势,竞逐低空经济新赛道。近年来,北重集团发挥制造业优势,向低空经济无人机全产业全链条的综合性发展方向迈进,带动一股股向“新”提“质”的清风扑面而来。
一直以来,包头坚持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城市发展的基本战略,市委、市政府连续两年以一号文件聚焦创新,释放了全力推进创新、加快产业升级的强烈信号。
奋斗目标明确,前行动力十足。2024年上半年,五大战新产业产值同比增长38.1%,带动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3%,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2%,一大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好项目、大项目、新项目在包头涌现。
众多创新项目从何而来?又因何而留?
扩招商,引外资——招商引资是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2023年包头全市621个重大项目竣工310个,全年共引进国内到位资金790.6亿元,总量位列全区第一。今年的“新春第一会”再次聚焦“双招双引一优化”,明确主攻方向,落实招商举措,全力推动招商引资提速提质提效。
揽人才,育精英——产业发展,关键在人。我市为保障人才愿意来、留得住,推出了《关于加快引进培育重点产业领域中高端人才的若干措施》系列政策,优化升级“小鹿回家”“小鹿安家”系列举措,制定出台22条暖心举措,以满满诚意打造引才留才强磁场。同时,着力探索人才培育新模式,锻造出更多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中坚力量。
优环境,促发展——包头坚持企业发展需求导向,建立政商恳谈早餐会机制,相继举办24场早餐会,倾听解决企业意见建议。着力打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出台《打造“包你放心”法治化营商环境二十条措施》《包头市法治护航创新十条措施》。日前我市又印发《包头市持续打造“包你满意”“包你放心”一流营商环境品牌若干措施》,让市场主体和企业家在感到“包你满意”的同时更能感到“包你放心”。
时光回溯,包头曾经历过从“手无寸铁”到钢铁洪流,作为首批建设的三大钢铁基地之一,包头生产了新中国第一辆坦克、第一门高射炮,挤压出国内首根大口径厚壁无缝钢管……各族人民团结协作、敢闯敢拼的精神早已深植于我们民族血脉之中。
展望未来,各族干部群众正发扬一往无前的蒙古马精神,加快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促进传统产业焕发生机,培育新兴项目形成优势,以“双招双引一优化”拓路径,让老工业基地再现新活力。
展区域所长 聚民族合力
挖掘区域产业优势,推动地区经济繁荣。
走进土右旗双龙镇的甜菜育苗大棚,早春时播下的一册册纸筒已变成长势喜人的甜菜幼苗。土地盐碱化曾是土右旗沿黄几个乡镇农业发展的瓶颈,具有耐盐碱性质的甜菜,则化身盐碱地上的绿色奇迹。如今,土右旗以党建为引领与企业签订单,将传统的“单打独斗”变为“党支部 村集体 企业”的规模化种植模式。2023年,双龙镇1.1万亩甜菜年总产量在6万吨以上,年产值超过2000万元,汇聚起乡村振兴和企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村委会领着大家,一起走新路干产业,现在赚钱门路多,村民们钱包也鼓了,大家伙儿心里都高兴。”正在西瓜地里忙碌的什大股村村民李强的脸上满是笑意。在东河区沙尔沁镇什大股村,大片红泥地土壤、黄河水灌溉以及充足的日照,造就了美味的“黑鲨西瓜”。村班子成员带头承包种植,积极探索“一地两茬种植”新模式,完成了45天销售60多万斤的目标任务,成功打响本土农产品特色品牌。
玉米、大豆、甜菜、黄芪、草原羊……从黄河岸边到阴山脚下,从万亩耕地到天然牧场,行走于此,一村一品尽显乡村美、农民富、产业旺的和谐画面,满眼皆是各民族凝心聚力谋发展的生动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分子,脱贫、全面小康、现代化,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推进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是促进农牧民增收的关键所在。我市始终立足特色资源,优化产业布局,加强农牧业科技研发和推广,发展新型农村牧区集体经济。坚持在千里沃土里发力深耕,做好做精现代农牧业,让农牧民走在乡村振兴路上底气更足,让各族群众在苦干实干中共享村庄致富成果。
发挥特色文化潜力,促进文旅产业兴盛。
今年“五一”期间,包头推出70项重点文旅活动,全市铁路公路民航累计发送旅客220.8万人次。得益于持续丰富多彩、热辣滚烫的文体旅活动,包头这座硬核工业城市的第三产业也开始崭露头角独立成篇。
号角响起、战鼓齐鸣、战旗飘扬,身着秦风战衣的守城士兵隆重登场。固阳秦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在今年“五一”假期,揭开神秘面纱开园迎客,独特的“秦韵元素”共吸引13万余人次前来打卡。
九曲黄河浩浩汤汤,当其蜿蜒流经包头,便在这里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自然画卷。今年,黄河大集在稀土高新区万水泉镇落成,以黄河文化为依托,万水泉镇有效盘活了乡村农业种植资源、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逐步形成“种、养、销、旅游观光”产业链,带动村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实现“有中升优”,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少年跃马扬鞭,骏马驰骋草原,搏克魅力争霸。今年,达茂旗推出的“一路向北·达茂最美”——远景零碳杯·达茂旗2024赛马“村超”联赛“爆火”出圈,被央视、自治区级媒体陆续报道。如今,随着马产业的逐步兴起,“村超”成为了达茂旗的一张新“名片”,马主题系列活动也带动起更多周边农牧民参与,实现了增收。
以“文”促发展,以“体”强民心,以“旅”谋未来。多民族、多地域文化相汇聚、融合,最终在包头这片热土之上融会贯通。我市合理利用各区域自然禀赋发展旅游新业态,使各民族文体繁荣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不断拓宽增收致富渠道。
此时,我们正沿着昨日的漫道,开拓明日的胜景。在这条充满希望与挑战的道路上,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自治区党委和市委的决策部署。我们坚信,只要各民族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工作主线,众志成城、团结一心,一往无前、拼搏进取,扎实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必将为老工业基地在新时代新形势下的转型发展开辟新路径,推动包头早日重回历史最高水平,重振雄风、再创辉煌。